欢迎您访问共青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委员会!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国自然资源报】行走山河书写青春华章

发布人:刘明辉发表时间:2025-09-10点击:

从长江源头的毫米级坚守,到民族村寨的油茶飘香:从回迁社区里破解“数字孤岛”的AI代码,到边远地区山田小学点燃科学火种……2025年暑期,这些书写在祖国大地的青春故事,正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6000余名师生行走河山的足迹。在“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使命召唤下,他们深入社会肌理,将专业知识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坚实力量,在长江源头、民族村寨、转型矿区、社区深处,用脚步丈量,用智慧作答,交出了一份份硬核的青春实践答卷。

长江源头基础数据的精确测量和中下游产业的绿色转型,关乎长江的永续发展。

海拔4500米的沱沱河畔,寒风刺骨。地大(武汉)海洋学院“山海求知”实践团的成员们双手冻得通红,却始终稳稳地操作着GNSS接收器。这里是长江源头,他们的任务是为母亲河构建生态监测网格的关键节点。

“高原反应头晕目眩,但数据采集必须精确到毫米!”2024级博士研究生刘正说。连续5小时,他们在稀薄的空气里屏息凝神,确保每一次信号接收都稳定可靠。在沱沱河水文站,他们偶遇了“保护长江第一人”杨欣——这位毕生守护长江源头的前辈。摊开布满冻疮与老茧的手掌,讲述了他数十年与极端环境搏斗,记录水文数据的故事。“他手上的每一道裂口,都诠释出‘坚守’二字的千钧之重。”一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

同一时间,该校资源学院“点矿成金 绿护长江”实践团从武汉溯江而上,跨越3400千米,将目光投向了长江沿线那些曾经“伤痕累累”的历史遗留矿山。

在“世界锑都”湖南娄底的锡矿山,队员们见证了科技赋能下的“生态魔术”;昔日堆积如山的废渣蜕变为可耕种的净土,曾经因为过度开采而满目疮痍的荒山披上了葱郁的“绿衣”,整个矿区正朝着生态友好的景区华丽转身。“这让我坚信,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真的能和谐共生!”团队成员孟威艳感叹。

把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实实在在转化为破解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利器,是青年开展社会实践的应有之义。

“张奶奶,您平时报修都是怎么联系物业的?”“李大爷,社区的活动您都是怎么知道的?”在武汉市左岭街道五岭社区,地大(武汉)计算机学院“计科先锋”实践团的成员们正挨家挨户地走访调研。这一幕,源于团队在“挑战杯”赛场上的顿悟。当时评委一句“创新要扎进现实土壤”的点评,让他们毅然走进武汉145个回迁社区。

6000余份问卷,近千次访谈,刻画出老人深陷“数字孤岛”的困境:报修需蹒跚至物业站。社区活动通知石沉大海,智能手机界面如同天书。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调研结果,实验室的灯光彻夜长明。他们打磨出“三端协同”AI系统:居民端方言语音识别直达服务终端,社区端智能调度引擎提升响应效率60%,政府端数据驾驶舱为政策精准导航。目前,系统已在23个社区落地,助力上万名老人推开数字鸿沟壁垒。“这群孩子用代码暖了民心!”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社区书记的感慨,道出了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的深层价值。

在湖北省咸宁市天城镇的切坡危崖下,地大(武汉)工程学院“长江地灾小侦探”团队正给山体做“CT”。无人机对谢家坳村高危边坡进行三维倾斜摄影,完成10年至100年不同降雨重现期边坡稳定性计算后,一份详细的风险评估报告也交到了当地政府的手中。随后,无人机实测数据与科研成果被纳入当地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中,为防灾减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传播科学家精神的课堂互动让青年和少年的成长实现了双向奔赴,也是共青团组织解决急难愁盼,服务中心大局的实际行动。

湖北省阳新县山田小学的操场上,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孩子们兴奋地仰着小脸。由地大(武汉)外国语学院,环境学院等多学科志愿者组成的“山田向阳”实践团,在这里开办了为期21天的“爱心托管班”。他们不仅带来了基础的课业辅导,更有丰富多彩的成长课程:利用湖北省志愿者协会的“科技盒子”,教孩子们亲手组装太阳能风车,感受清洁能源的魅力;结合《幸福与健康》教材,开展分龄心理健康和性教育,用科学态度驱散青春期的迷茫;书法课上,软硬笔的提按顿挫间,中华文化之美悄然浸润童心。

千里之外的江城武汉,来自地大(武汉)6个学院的32名科普志愿者,正穿梭于武汉的大街小巷,深入16个区的252间爱心托管班,带领城市孩子们开启一场“矿物奇幻之旅”。他们巧妙地将铅笔芯(石墨)与玻璃窗(石英)引入课堂:“写出作业的铅笔芯,照亮房间的玻璃窗,都离不开矿物原料,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在“矿物拼图大挑战”中协同合作,亲手触摸形态各异的矿物模型;在“神秘地质密码”环节,从璀璨宝石到稀土战略,齐声朗读“守护资源安全”倡议书时,稚嫩的声音里同样种下了责任的种子。

近年来,地大(武汉)团委以提升青年社会化能力为核心,依托“青社同行”“砺行计划”“长江大保护”等15个特色专项,构建起“思想引领线、基层服务线、专业成长线”三线并进,“国情认知、能力提升、价值塑造”三线融合的实践育人新生态。新时代的地质学子,正在服务国家战略,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厚植情怀、淬炼本领,书写无愧于伟大时代的青春华章。

通讯员 何清吟 刘睿 马颖川

(原载《中国自然资源报》2025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