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学子:让中国人喝上健康水
当人们都争相到中国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品尝“神仙水”时,武汉中地水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彭浩正在研究如何将普通水处理成“神仙水”。他自豪地告诉记者:“经我们处理后的水,质量已经跟广西巴马的水非常相近。”
该公司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一家由在校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创始人是水文地质专业博士生彭浩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
让人们喝上健康水是彭浩的心愿。在他的家乡四川大巴山山区,人们深受水源污染之苦,有的人甚至因此患上癌症。而这并不是个别现象。据环保部今年3月14日发布的首个全国性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有2.5亿居民的住宅区*近重点排污企业和交通干道,2.8亿居民在使用不安全饮用水。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彭浩选择了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彭浩起初对实验并不感兴趣。大一时他挂过科,大二时的成绩在及格边缘。班主任马传明看不下去,找他谈了一下午,建议他多做实验。彭浩觉得这次谈话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虽然当时对科研毫无兴趣,但他勉强尝试之后就着迷了。他常常早上6点就跑到实验室,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大三那年,他的平均成绩达到了90分,并通过学校的“创新人才”计划获得保研资格。
但是彭浩并没有仅仅局限在个人能力的提高和锻炼上,而是希望把对科研的热情传递给大家,给本科生提供一个创新的平台。出于这样的想法,2011年,彭浩和几个伙伴商议决定,在环境学院的支持下,创建了积水大学生课余科研团队。通过三年的努力和积淀,获得了挑战杯国赛、省赛和全国大学生水利设计大赛的多个奖项。在今年5月份,团队更是获得了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赛和公益创业赛两项金奖,并进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
“2011年团队刚刚成立时,只招到十几名成员,能在3年内取得现在的成绩,和团队成员骨子里的那股‘拼’劲儿分不开。”彭浩说。“为了抢时间、赶进度,不管男生女生我们常常连续几天通宵做实验,我们还网购了折叠床,晚上谁熬不住了,就睡两三个小时,醒了继续做实验。我们在实验中找到了各自的梦想,也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没有这种拼劲真的走不过来,当初团队刚成立时,只有500元经费,为了把项目做下去,同学们拿着自己的奖学金往里面贴钱。”彭浩介绍,“第一年暑假,我们为了省钱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从地大徒步走去广埠屯买器材,至于打车,那是从来没想过的事。”彭浩回忆说:“有一回,团队成员带着长达一米八的板子去大东门做产品模型,被一趟又一趟的公交司机拒绝上车,于是他们就在烈日下等了两个多小时,当时正是武汉最炎热的8月。”现任队长范奇说,“积水”团队这么拼命,就是要在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一个平台,帮助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自主学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2012年,彭浩跟着导师做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甘肃取样地下水时,他们一行人来到一户人家。对方从水桶里装了一杯水放在桌上。过了一会儿,彭浩注意到杯中水经过沉淀后仍然很浑浊,杯底甚至有泥土。此后去其他地方,彭浩一次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他越来越想利用现有的平台和试验条件,研究净水技术,用于实践,真正解决人们的饮用水健康问题。
此后,彭浩和小伙伴们开始了日以继夜的研究试验,经过2000余次的元素配比试验后,团队攻克了净化的核心技术。如何让净化后的水拥有最佳口感,同学们更是作了无数次调整。彭浩的团队研究的基于地质材料的净水技术不但能去除水里的有害物质,还能够释放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这一技术受到水文地质专家袁道先院士的公开推荐。
在校团委的帮助下,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投资150万元,注册了武汉中地水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由彭浩的团队控股70%。
今年7月,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彭浩把第一批产品无偿捐赠给了西北一个县城,并派人安装讲解。这一爱心举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产品上线不到两天,净水器就卖出了60多台,收入达两万元。
彭浩变得更加努力,“我们犯不起错误,一犯错就要付出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代价”。这些责任心强的年轻人每周都会开展一次自我批评,因为“在创业中,只要有一个缺点,就可能导致失败”。
“第二代产品预计11月份面市,第一批产品已经无偿送到甘肃地区。”彭浩说,当初选择投资方时便要求拿一部分产品做公益,他希望,每卖出去10个产品,就捐1个产品做公益。
“创业只能是寂寞的,因为要走的路太多。”彭浩自己有时候也想放松,“但肩上的责任让我停不下来,希望有一天,用我们的技术,让中国人都能喝上健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