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化之家”三下乡团队
赴荆州、恩施、黄石三地开展食品安全调研
材化之家主要从“政府机构采访”、“发放问卷(民调)”、“实地采样(科调)”三个方面开展活动。
黄石大冶分队:血铅距离普通群众有多远?
2015年7月9日,黄石大冶分队一马当先,率先来到目的地黄石。分队长邢功成先后联系了当地团委,环保局,农业局。“采访不太顺利,虽然是当地团委袁主任帮忙联系,但是几个机构都因为一些原因不能接受采访。”分队长邢功成如是说。在此之后,黄石大冶分队没有停止调查,进而对106国道、大冶水库周边、矿上公园附近的田地、河流中的土壤、水体进行了科学采样。该地区石灰石矿已经对当地的水源及土壤造成了一定的程度的影响。具体数据要等返校后实验室对样品进行分析,方可得知确切结果。“国道上运输矿石的车辆真是尘土飞扬,另一侧就是农田”,“矿山公园周边种植的蔬菜是否安全呢?”虽然没有定量的结果,但是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和实地采样的观察中,该组队员已经有定性的判断。该组队员了解到,距离黄石市铁山区中心十公里左右有正在开采的石灰石矿,而血铅在当地居民中时有发生。二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还要等待小组进一步调查。该组成员杨博表示:“很遗憾。血铅的发生坚定了我们深入调查和反映民生的决心。”
荆州石首分队:三代人都知道这个化工厂
2015年7月10日,荆州石首分队出发。荆州石首分队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采访相关部门比较不顺利,相关部门回答笼统而敷衍。“比较敷衍,都是官话套话,没有正面回答我们的问题”该组成员余嘉昕显得有些无奈和沮丧。还有几个相关部门没有采访,该队成员一致认为要做出最后的努力,争取获得有效信息。在分发问卷的时候,只要是石首本地的受访者,不论年龄学历,极大一部分都会提到一个石首本地的化工厂,而且对其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化工厂)周围村子的小孩都得癌症”、“从(化工厂)里出来的水直接就进江了”、“三代人都知道这个化工厂”。更有甚者在问卷背后开放题中直接把化工厂的名字写了三遍。“不仅要避其锋芒,还要探求真相”该分队副队长李帅卿表示。该支队伍在距离当地化工厂2.4公里的农田进行采样。先后采集红地球葡萄,上海青小白菜,长豆角,苕尖等多种作物及土壤水样。究竟是人们以讹传讹还是化工厂确有其事,只等返校后进行化验。之后该队会继续走访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暗访当地农贸市场进行采样,并对当地可能受化工厂影响地带农田水体、土壤、作物进行采样和深入调查。
恩施利川分队:政府相关部门非常配合,走了这么远是值得的。
2015年7月10日,恩施利川分队出发。在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之后,恩施利川分队分发问卷时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心填答。当地农贸市场很多摊位的老板对该队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也详细的说明了蔬菜等作物的产地。据此,该队成员划定了三个采样地点:柏杨镇、团堡镇、汪营镇。在柏杨镇政府相关人员的护送和指点下,采集了烟草、豆角、玉米、辣椒等作物样本,白菜因无法出售腐烂在地里,没能采集。不仅如此,还采集了成品食物——柏杨镇闻名全国的豆干——作为样本。科协的廖春林副主席很配合该组成员的实践工作,“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几个建议走访的采样地点,也表示了科协在重金属方面的宣传不足。他还给我们留下了联系方式,希望可以得到我们最后的问卷数据和调查结果,以便用于之后的宣传。”该组组长朱敏颖表示。
“尽管农业局最近事务繁重,雷鸣主任仍然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待了我们。虽然不能亲自接受采访,但主任给我们联系了农业生态保护监测站的康站长。康站长对该组的工作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并且给我们提供了当地三个大型农作物生产基地的负责人联系方式和往年重金属污染普及调查工作的文件。康站长最后提到了国家农业办将在九月底十月初的水稻收割季进行水稻重金属调查,邀请我们届时来到利川一起调查。”组长朱敏颖补充道。
之后该组了解到农机学校的周富忠校长不仅是土壤与肥料站的在职人员,还是专门研究重金属的专家,发表过多篇相关论文。之后的行程该组成员会继续安排采访。
头伏的湖北烈日炎炎似火烧,烈日也引燃了队员们的青春正能量。活动还在进行,还有很多样本没有采集,问卷的发放也远没有结束。“再多的困难也抵挡不住我们体恤民情的心,田间采样很累,但是相信最真实的数据才是我们改变社会最强大的力量”总队长陈一人说。
从2012年到2015年,材化之家的改变将不仅仅是一代代人员的变更,而是我们视野的拓展、经验的积累。用我们的视角去关注更多信息,用我们的知识去影响更多人群,用我们的经历去撬动更多资源,这是我们的目标,相信也是每一个大学生的使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菁菁之星团队
赴桂林做生态文明意识调查
(通讯员 张香兰)2015年7月7日星期二,16:56“菁菁之星”团队登上前往桂林的火车,开始了生态文明意识调查之旅。
于7月8日4:30到达目的地,经过一上午的调理休整之后,我们团队开始按照原定计划实施调查任务。我们相继去了西山公园、象山景区、桂林市市容管理处、桂林市园林局等地开展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期间我们通过填写调查问卷、下发宣传单等形式对桂林市市民、游客等就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做了调查,其中这些被调查者涵盖各个年龄段、各行各业,这也为我们的调查增强了说服力。
在调查期间有很多难忘的瞬间,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有一位善良的环卫工阿姨,在看到我们让沿途的路人填写问卷时,很热心的帮我们填写问卷,并主动接受我们的采访,她说虽然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总会有效果的,如果人人都怕遇到困难、阻挠,那么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家园就会被污染的更加严重,所以她嘱咐我们一定要坚持,而且不是在一时,要以实际行动感染他人,让更多的人加入我们。在阿姨为我们填写问卷的时候我们团队成员杜梦梦还帮助环卫工阿姨清扫道路,她说就是要这样,只要每个人都以身作则,每个人都出一份力,那么我们的地球会变成美好的乐园。
西山公园的一位保安大叔是第一个接受我们采访的人,本来我们还有点忐忑,但是他看出了我们的犹豫,主动与我们打招呼,一看保安大叔这么和蔼可亲,我们顿时放下了所有犹豫,与他聊起天来,他很热情地回答我们所有的问题,并且鼓励我们说,我们的调查很有意义,一定要好好做,他说我们最好到一些机构单位获取他们的支持,这样我们的调查就会更加顺利,避免很多不理解、不愉快,他还说大学开展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很有必要,大学生就是应该多做这种形式的调查,不但给我们很好的锻炼机会,而且也可以真正地为我们国家做些有益的事,实现大学生的价值。我们很受鼓舞,在接下来的调查、采访中也很顺利,并于7月12日圆满完成了我们的任务。
回想离校时的磅礴激情和不确定,再到刚开始时的不理解与蔑视,再到受到他人的鼓舞与肯定,直到圆满完成任务的激动与兴奋。我们一路感受到了太多太多,学到了太多太多,这次难得的经历让我们明白了学校领导、老师的用心,也让我们更早的接触社会。我们明白了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虽然在学校我们可能名列前茅的,但是到了社会我们必须要学习其他的技能,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处处有课堂,我们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谷风”团队赴湖北通山
就古民居与地理调研
(通讯员 胡训健)7月7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暑期三下乡“山谷风”团队开展了“地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以古民居与地理之湖北通山为例”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本次实践主要在通山县城、宝石村等地进行。
7日中午,山谷风团队一行3人到达通山县。通山县团委负责人蔡平青热情接待了我们,他首先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仔细阅读了我们的介绍信。且提供茶水,安排我们在休息室休息,同时仔细询问了我们此行的具体行程,并当场为我们联系了接下来几天将要去的王明璠大夫第文物管理所的杨光所长以及闯王镇团委负责人吴颖,这为我们团队的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随后,我们前往位于通山县吴田村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王明璠大夫第,通过走访现在仍然居住在大夫第的老人,听他们讲王明璠的事迹,讲大夫第的数百年历史。我们询问了大夫第本身的地理位置有何特殊,竟百年从未被淹,依然巍峨挺立。
7月8日早上,我们与约定好的杨光所长在大夫第门口见面,不一会儿,杨所长便赶到了约定地点。杨所长带给队员们了一本通山县王明藩大夫第古名居的宣传手册,以便有充分的文字资料让团队对调查对象的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据杨所长称,王明藩大夫第古名居的维修工作已经获得国家文物保护局的审批,将于今年7月开始动工进行修缮工作。我们还就建筑结构、历史以及此古民居的地理位置等方面向杨所长询问,比如就地理位置而言,大夫第左有流水,右有长道,前有水池,后有丘陵未风水最贵地,也为大夫第的百年留存提供了基础。比如古民居内的排水系统设置:天井和地下管道等,都是通过前面的水池泄水。杨光所长耐心地对照大夫第对我们一一讲解。
8号中午,在我们前往闯王镇的路上,路过在通山县城人尽皆知的圣庙,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供奉着圣人孔子。发现圣庙依山傍水而建,据老人们讲,现在的圣庙为十几年前重建,原庙受泥石流之害被毁。由此也可见,地理位置与建筑留存时间密不可分。
8号下午,团队到达闯王镇,在镇团委负责人吴颖的带领下,我们前往宝石民居群,宝石村位于湖北省南部丘陵地带,四面环山,村庄建于盆地之上,地势较平坦。村内宝石河蜿蜒穿过。正因如此,在以前发大洪水的时候宝石民居群底部建筑被淹。走在这古民居群里,墙壁上花纹精致,小路铺满了鹅卵石,昔日的繁华依稀可见。
通过这次三下乡活动中与政府机构,文物保护单位和当地老乡的交流,我们看到了当地政府对于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重视。也意识到地理确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团队成员之间也在相互合作中提升了团队意识,也在活动中展现了地大人“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风貌。
审稿:朱丹 编辑:龚志铭 张巍烨 何晓昕 本期7版
信箱: astcugsjb@163.com 地址:第四纪传媒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