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行者”团队下乡考察实录
2015年7月9日,今天是我们“田野行者”团队举办开幕式的日子,一大早,全体成员就到达位于团风县的中百仓储广场前,准备布置会场。今天主要的任务是举办启动仪式和培训小学生志愿者。
清晨6:00的温度略低,天色有些阴沉。全员到位之后,展板的陈列,舞台的布置,还有宣传单的打印等,所有人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兴奋又紧张的等待九点启动仪式的开始。七点左右开始飘起了小雨,为了以防万一,我们准备好雨具,开始尝试向路人询问和调查有关秸秆的问题。制作展板的同学向往来驻足观看的群众说明活动过程和宣传意义。忙忙碌碌的到了九点,可惜天公不作美,雨越下越大,乘坐巴士前来参与活动的学生,老师与国土局的相关人员全部到场,为了防止小志愿者们淋雨感冒,我们决定将活动时间延迟到10点,等雨小一点再开始。
在人社局的易主任致辞开幕式之后,我们策划已久的启动仪式正式开始了。团队成员、记者、小志愿者、国土局相关人员等的代表分别进行了发言,团队队员站在小志愿者站成的方队的两边为他们撑伞,最后的环节是横幅签字,启动仪式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启动仪式之后,我们来到团风县实验小学的教室对37位小志愿者就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进行宣讲和培训。首先,我们的成员用PPT的形式向小学生们详细解释了秸秆的产生,种类以及露天焚烧的危害,再用收集到的动画视频简易地讲述环保的原因和方式。这部分是对相关知识的一个普及,接下来,为了让孩子们对活动提起兴趣,我们在休息时间带领他们做了一些小游戏,并给表现优异者发了一些从大学里带来的纪念品,整个活动氛围轻松欢乐。环保的意识还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只有深深扎根心底,未来的环保事业才可能成功。
纵观今天一天的活动宣传,启动仪式和志愿者培训都成功举办,明天的下乡宣讲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物探青年TV科普频道之走进实验室
(通讯员 刘鹏宇)物探青年们今天来到地矿局下属的实验室,近距离感受“地质找矿的眼睛”——化学分析的魅力。
格物致知团队在实验室受到了李主任的热情接待,物探青年们也与李主任就化学实验以及与物探的联系进行了深入访谈。
李主任还带领大家参观了各个实验仪器,并简单讲解了它们的用途。李主任提到,化学实验与地质行业相辅相成,共同为矿产开发服务。化学实验与地球化学联系较紧密,所以该实验室招聘员工主要面向化学分析、地球化学专业,而物探行业乃至整个地矿行业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兴盛之后有下滑趋势。李主任还指出,目前国内没有大型的仪器生产机构,而且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设备闲置问题,这导致了国内仪器与国外进口仪器存在较大差距。在李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Thermo微量元素分析仪、AFS-8230原子荧光光度计、TAS-99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这让我们看到了物探之外的矿产开发手段。
作为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地质、地物、地化在矿产勘查方面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对于地化来说,高精度的数据是一切分析的前提,很多标志性元素的含量往往是极微量的对实验仪器的精准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李主任带着我们参观了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最高精度甚至达到了10-9,为我们确定元素含量异常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储备。然而在这些高精度机器中,大部分是进口与国外,且价格不菲,而且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国内的各行各业。谈及这个问题,李主任表示很无奈,国内自己生产的仪器达不到技术要求也是客观情况。与美国等国相比,中国缺少国家支持的设备研发中心,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件制作工艺不过关的大背景下,民营仪器制造企业的研发创新水平十分有限。
中国人并不缺少智慧,在实验室的众多设备中,一台名为“原子荧光光度计”显得尤为耀眼,因为这是台从原理到制造完全由中国人自主研发的设备,现在继我们之后国外的一些机构也在利用这一原理制造仪器,这一原创可谓是国人的骄傲。创新是生产力的源泉,中国人是有实力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重积累、重思考、重创新,努力成为自己领域的弄潮儿。
通过询问,我们了解到,原子荧光光度计是利用硼氢化钾或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将样品溶液中的待分析元素还原为挥发性共价气态氢化物(或原子蒸汽),然后借助载气将其导入原子化器,在氩—氢火焰中原子化而形成基态原子。基态原子吸收光源的能量而变成激发态,激发态原子在去活化过程中将吸收的能量以荧光的形式释放出来,此荧光信号的强弱与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成线性关系,因此通过测量荧光强度就可以确定样品中被测元素的含量。
从样本的吸取到多种标志性元素含量的分析再到数据的计算机录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实现了全程的自动化,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正是"科技就是生产力"的最好佐证。
通过近距离观察实验室人员的操作,格物致知团队发现实验室的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任何一种元素的含量都要经过精确地实验操作才能准确地测定。
格物致知团队正在观察中国首座金伯利岩矿中开采的金伯利岩标本。
“知识改变命运!”,李主任的临别寄语依然回荡在我们耳边,也为我们的实验室之行画上了句号,也希望物探青年们能够从李主任的话中感悟到更加深刻的内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301团队赴双廊关于双廊旅游业后续发展的调查活动
——要成为值得被信任的大学生
(通讯员 焦龄)2015年7月6日,地大(武汉)信工学院的301三下乡团队坐上去双廊的火车,这是一个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美丽小镇,2004年开始大理市政府对它的旅游业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调查旅游业发展给这里的居民真正造成了哪些影响。
问卷发放,体验民情
“苍山白云天际间,一湖碧水洒玉盘”。7月7号抵达双廊,我们看到的双廊又美又神秘,游客络绎。没有停歇我们奔赴双廊镇人民政府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报备工作,双廊政府负责人对我们的调研活动表示了理解与支持。这是忙碌的一天,我们地毯式发放问卷,双廊村到玉几村,再到大建旁村,最后原路返回。问卷发放到不同类型的居民手中,年龄层涉及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职业包括服装经营户、饭店老板、船工、教师、学生以及外来经营户,问卷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旅游业对经济、民俗、环境的影响,一天下来,双廊镇上多数居民已接受问卷。
环游洱海,水质调查
7月8日,环洱海水质调查。我们的行程是双廊镇到挖色镇,返回双廊镇,再到上关镇,全天路程130公里。早上向南途经莲曲,青山,小普陀,东瓜箐,海印等村落和地区,洱海界桩从1550号至1887号;下午向北途径海潮河,白马,东湖,中马等村庄,洱海界桩1550号到1300多号。
采访居民,深入了解
7月9日,走访居民。终于到了我们静静听当地人讲话的时候了。走访中我们被当地居民的淳朴深深打动,几乎所有当地人都觉得,他们喜欢双廊,喜欢游客,最大的希望就是游客来此开开心心的玩好。最完整的一次采访是对我们客栈一位工作人员的采访,她在此生活多年,对双廊旅游业发展的看法有褒有贬,我认真记录了她的看法。
同一天中,我们再一次前往双廊镇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为我们盖章,做出工作证明
总结
大家对旅游业的发展是支持的,但是影响是好是坏都是无法避免的。双廊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带动是一定的,对当地人生活的打扰也是有的,而对环境产生影响则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问卷的结果显示,很多居民表示游客的到来让洱海的环境有了不好的变化,垃圾更多,水质更加不好,水上轮船的巨声和尾气与美丽的洱海实在不和谐。至于民俗,居民愿意分享白族人民自己的风俗给游客,也不会太介意游客的到来对生活方式的改变,我觉得这和他们简单纯粹的民风也有关系。
再说经济,与双廊传统的打渔牧耕生活相比,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可这其中也有一些不尽人如意的苦衷存在,这一点我们从客栈工作人员的口中得知。双廊的旅游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带动当地居民的生活,反而是外地来的人在此开店、卖货、赚钱,因为传统打渔种地为生的当地居民并没有能力租用镇上的店面。他们的地被政府回收后会以更高价出售,而只有外地人才有资金有能力使用,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钱被外地人拿去了”。所以我们迫切的希望,政府在继续发展当地旅游业的时候,考虑好当地人的工作安置,使用他们的土地后要给予他们最大的回馈,让双廊的旅游业服务于双廊的居民,毕竟民生是发展中的重要原则,当地人生活美好了才会有真正的吸引力,旅游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感悟
这是人生中第一次走进社会,突然的体验让我有一种作为大学生的责任感。尤其是在客栈已过半百的阿姨对我们表示极大的信任和依赖时,我认为我必须为社会做点什么。她说遇到我们很开心,她喜欢有大学生来做这些工作,因为大学生会微博微信,能帮他们说出自己没法说出的话。是啊,我们还未经事,不懂利己,却有着努力向上回馈国家和社会的热情,想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就应该做自己能做的好事,哪怕不大只要能造福别人生活的事就应该做。
被信任是一种极大的幸福,我希望我能成为被信任的大学生,我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被信任的大学生。
审稿:朱丹 编辑:龚志铭 张巍烨 何晓昕 本期7版
信箱: astcugsjb@163.com 地址:第四纪传媒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