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共青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委员会!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关于开展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

发布人:吴迪发表时间:2021-06-25点击:

各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相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以专业知识致力于“长江大保护”,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现就做好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围绕“共抓长江大保护”,依托地理区位优势和学科资源优势,探索全校各部门协同参与,形成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打造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宣讲、红色故事寻访、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家乡寻访、就业走访等多元主题社会实践团队,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领、推动全社会共抓长江大保护。

二、活动内容

1.长江+专业研究实践

贯彻“长江大保护”的战略,结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以科研平台为依托、科研项目为引领,面向长江经济带,开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地灾防护、海洋治理等相关活动,对长江现有的生态问题进行调研,进一步系统地认识长江、研究长江,并给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为长江生态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地大青春力量。

2.长江+党史教育实践

围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挖掘长江流域的红色故事,红色资源,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追溯长江沿线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课堂、开展红色教育,用青春足迹传承长江红色基因。充分利用我校秭归产学研实践基地、巴东科技基地优势,就地就近参与红色人物故事寻访。要求在寻访实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实践中形成长江流域红色故事调研报告。

3.长江+科普宣讲实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引领、推动全社会共抓长江大保护,组建“科普长江”师生宣讲团,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绿色发展等主题,筹备精品科普课程,面向长江流域各大中小学、社区、街道开展科普宣讲,助力长江沿线地区教育发展、生态环保意识提升。

4.长江+乡村振兴实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决策部署,着眼于帮助和引导更多青年学生了解认知当前的乡村状况、在未来踊跃参加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面向长江流域广大乡村、乡村振兴学校实践育人基地、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欠发达地区乡村,组织开展调研献策、挂职锻炼、科普宣讲、志愿服务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乡村振兴学校实践育人基地实践项目可参见详细专项通知。

5.长江+美丽中国实践

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议和要求,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抓住疫后绿色复苏的重要机遇,立足学校优势,贯彻新发展理念,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主动对接长江大保护的战略举措,致力长江流域地球资源环境保护的创新行动,探索低碳环保的新方向,寻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新方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展现新时代地大担当。

6.长江+文明志愿实践

紧紧围绕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开展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志愿服务活动。面向长江流域,着眼倡导文明生活风尚,积极参与长江大保护、宣传地灾防治、资源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面向有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践地区,聚焦长江沿线城市,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花蕾助学活动,为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子女集中的乡镇学校等开展支教、科学普及活动,并就教育模式、特殊教育等问题展开调研。

7. 长江+“我把地大带回家”实践

推进“H2”高校高中协同创新科教联盟建设,激发青年爱校荣校之情,培养青年感恩社会的责任感,凸显青年服务社会服务考生的朋辈引航作用,通过在校学生将我校的人文关怀、地理环境、学习氛围、专业特色等带回高中母校,传递地大精神,讲好“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地大故事,播撒绿色希望,为建校70周年献礼。招生办公室与学生会持续开展“我把地大带回家”实践活动,通过遴选大学生实践团队利用暑假时间回到生源地高中母校,分享在校生活学习心得,利用专业知识开展长江大保护科普宣讲,帮助朋辈更好的了解大学,为我校招生宣传工作贡献力量。

8.长江+“就业去哪儿?我做主”实践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中的讲话精神,不断拓展我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与价值内涵,持续开展“就业去哪儿?我做主”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尽早明确就业意向,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实际行动建功立业新时代,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该活动由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处牵头组织,详情请参阅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处官方网站通知。

9.长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锤炼意志品质,大力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鼓励青年“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以属地云组队方式,按照就地就近就便、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走进长江流域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和城乡社区,聚焦脱贫攻坚、长江大保护等主题,用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申报社会实践团队须同时通过中国“互联网+”大赛报名系统(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首页 https://cy.ncss.cn/,实名注册)填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上传社会实践方案,由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处组织活动项目遴选,结合实践活动开展成果推荐优秀项目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比赛,或者纳入大赛种子项目库进行培育。对于进入当年大赛的团队和纳入大赛种子项目库培育的团队,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处将予经费支持用于赛事辅导和项目培育;在“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获得校级及以上奖项的团队将按学校及相应级别大赛奖励办法进行奖金奖励。

10.长江+“双百励志圆梦行”实践

紧紧围绕激发学生励志奋斗精神,通过自主申报,选拔优秀师生,走访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家庭,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生活状况,送去党和政府以及学校的关心和温暖,宣传国家助学政策,增进辅导员、随访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了解,加强学校和学生家庭的沟通交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鼓励调研家住西部边远地区民族学生家庭,了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民族学生成长的环境,增强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1.长江+“寻访校友足迹”实践

紧紧围绕发掘优秀校友事迹、传承优秀校友精神,走近优秀校友,走进校友企业。可着重寻访致力于长江大保护、探索长江大保护新模式、扎根长江沿线基层工作的校友。向校友介绍学校发展成果,传递学校关心爱护校友之情,深度挖掘新时代优秀校友事迹,讲好地大校友故事,回顾校友求学期间的高光时刻,向校友征集求学期间相关史料。结合“中国地质大学优秀青年校友宣传暨年度杰出青年校友”评选结果做好优秀校友事迹宣传,让校友榜样事迹成为在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有益补充,校友资源逐渐成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力量。

12.长江+“返家乡”实践

将“长江大保护”活动开展与“返家乡”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紧密结合,聚焦长江流域城市实践岗位进行返家乡社会实践,在实践岗位上通过科普宣讲、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形式,讲好长江大保护的地大故事。详见团中央、团省委、各省市详细通知。

三、实践原则

将实地实践观察与思想认识提升相结合,突出活动导向性。坚持从思想政治引领出发设计开展活动,在形式内容上力求深入深刻、避免浮于表面,在效果导向上力求触动思想、避免走马观花,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更加理性客观、更加全面正确的思想认识。

将统一组织实施与立足实际开展相结合,增强活动实效性。围绕活动主题,把握学生特点,形成既有校级层面统一组织,也有各学院结合实际自主开展的工作局面,同时注重就近就便安排、合理确定团队规模,更加广泛、有效地组织动员青年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将线下积极开展与线上加强传播相结合,提升活动影响力。在广泛发动组织的基础上,注重将青年学生在观察上和认识上的积累、在实践中和调研中的成果转化为富有意义、内容生动、易于传播的宣传产品,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加强推广,提高活动的知晓度和辐射力。

将“三下乡”与“返家乡”相结合,体现活动融合度。立足构建完善常态化长效化的实践育人工作格局,将活动开展与“返家乡”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紧密结合,形成目标一致、相辅相成的工作态势,共同发挥好组织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提高认识和融入社会的素质能力等方面作用。

将工作开展与疫情防控相结合,确保活动安全性。以保证师生健康安全为首要前提,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要求。中、高风险地区不得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低风险地区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要把握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可结合实际开展“云调研”“云实践”“云直播”等活动。活动开展前和过程中,充分研究形势,做好安全预案,根据形势动态调整;如遇突发情况,应立即暂停相关活动,妥善做好有关安排。

四、工作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6月由各牵头单位开展组织动员。学生完成组队,撰写立项申报书、填报有关表格等,有关附件(表格)请分别在学工处、校团委网页“下载专区”栏目下载,网址分别为:

学工处网站:www.xuegong.cug.edu.cn;

就创处网站:http://jcc.cug.edu.cn;

校团委网站:www.youth.cug.edu.cn;

第二阶段:立项申报。从即日起至6月30日前,各学院将本科生、研究生社会实践团相关材料电子版以PDF形式发送至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邮箱(astcugsjb@163.com),纸质版在6月30日报送至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205办公室。

第三阶段:7-8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单位做好培训、指导工作。

第四阶段:9-10月完成成果集中展示与总结表彰。

五、经费支持

面向在校全日制学生,团队人数应为10人以内,有指导老师带队,要求依托专业优势、关注社会热点、满足群众需求,围绕实践主题开展活动。各学院需精心组织遴选1-2支“长江大保护”社会实践团队重点进行指导,待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完毕后,学校给予获评全国优秀的团队5000元、获省级优秀的团队3000元工作奖励(获乡村振兴专项资助不重复奖励),工作奖励团队不超过10支,具体奖励金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作奖励团队需要有预期的实践成果,并通过实践最终形成1篇不少于7000字的专题社会实践报告或公开发表论文或调研咨询报告被政府批示采用,并在校级评优答辩中获前10名。职能部门立项团队由职能部门负责经费支持,并可报两支团队参加校级评优答辩,获评校级优秀前10名团队不再给予经费支持。

六、工作要求

(一)严格管理,守住安全底线

各单位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以保证学生健康安全为首要前提,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要求,中、高风险地区不得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低风险地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守住疫情防控的底线。活动开展前,要充分研究形势,做好安全预案;加强过程管理和指导,选派教师全程指导、参与社会实践,守好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底线。根据地方疫情形势动态调整工作部署,密切关注疫情形势变化、极端天气变化和服务地区的自然、地质条件,做好突发事件的 应对预案与处置,如遇极端天气等突发情况,应立即暂停社会实践活动,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守住人生安全的底线。社会实践团队实践期间管理工作由相关学院和立项单位负责,要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师生购买有关保险。线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报学院和立项单位审批同意,学院和立项单位报校团委备案。

(二)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部署,抓好工作落实。要督促指导老师提前介入,悉心指导各团队认真选题,由指导老师带领团队设计实践方案,做好调查以及后期撰写报告等工作,体现团队实践成果。指导团队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学习十四五规划为重点,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深刻领会新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伟力,深切感受人民领袖春风化雨般滋养青年心灵的精神魅力。

(三)周密部署,突出育人实效

各单位要围绕自身工作重点和特点组建实践团队,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和基层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关注社会热点焦点,了解民生,体察民情,确保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并具有学术或社会价值,切忌搞形式、走过场,要注重活动的实际效果,为社会做出贡献,使自己得到锻炼;另外要切实帮助实践地点的群众决实际问题,带去实惠,要帮忙不添乱、增彩不增负,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同时要重视机制建设,特别要加大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力争建立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受到锻炼。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单位要重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为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宣传好我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做法和学生表现出的奋发进取的时代风采以及文明奉献的精神风貌。事中要跟踪报道,事后要选树典型集中报道,努力扩大实践育人教育成果。各学院要督促各团队重点报送调查日志、博客(微博)日记、视频图片、微型电影、感悟体会和媒体报道情况等内容,做好网络报备工作。

七、其他

1.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校团委:郭小玉 67883612

学工处:蒋怀柳 67883302

就创处:沈 波 67883307

2.联系邮箱

本科生、研究生社会实践团投稿邮箱:astcugsjb@163.com;

其他未尽事宜,以后续通知为准。


附件1:主题社会实践团立项申报书

附件2:院级重点实践团立项汇总表

附件3:院级重点团队保险购买统计表

共青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委员会

2021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