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峻琳)7月8日,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的小眼镜大世界团队展开了对武汉市热岛效应的调研。
什么是热岛效应呢?下面这张图就会告诉你。
7月8日到7月11日,我们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数据采集。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这四天的行程。
这些天,武汉每天的温度都在30℃以上,当别人还沉浸在睡梦中,我们已经整装待发;当别人在家里吹着空调悠闲自在时,我们却在这炎炎烈日下徒步采集数据,当别人饭后午休时,我们却在某个角落汲取那仅有的一丝清凉。看着每个队员额头上的汗水不住得往下流,每次回来衣服都已湿透,累得躺在床上立马就能睡着,那种心酸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但是大家仍毫无怨言,坚持完成了我们的任务。
经过这几天的数据采集及分析,我们发现:
①周围温度高低的直接影响因素是阳光的直射,在有阳光直射得到地方,周围温度随阳光的直射而升高,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阴凉处)温度明显会降低很多。而周围环境是影响温度高低的间接因素;间接因素包括周围物体反射的太阳能量,物体自身辐射的能量,车子、小吃店、空调等排放的热量。所以身处人流量 、车流量大的商贸区,即使在阴凉地方,周围温度也只是比太阳直射处低1℃~3℃左右,远高于植被茂密的地方。
②商贸区、工厂聚集地等,这些地方在上午9点左右就达到了较高的温度,下午2点左右温度基本上达到顶峰,这期间,温差较大,而植被覆盖区在这期间的温差却较小。但即使如此,大部分植被覆盖率较小的地方,在上午9点左右的温度也比植被覆盖率较大的地方下午2点左右时的温度高。
③温度和湿度呈负相关,即温度高的地方湿度低,温度低的地方湿度高。
④植被对周围温度的影响较湖水大。在市中心的一片绿地周围的温度要低于市中心一片湖水周围的温度。
当然,我们所采集的数据量有限,偶然性较大,误差也可能比较大,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城市化进程确实导致市内温度相比郊区有所上升。近几年,热岛效应似乎正在被我们慢慢淡化,我们更加关注“雾霾”,温度高,我们有空调,无论是在商场、学校还是家里、车里,空调无处不在,所以对于高温,我们有了一定的应对措施,但是大家却不在乎周围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我始终觉得,大自然内万物相通,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发现雾霾与高温是否相关。
7月14号,我们走访了武汉市气象局,在那里,我们了解到武汉市1951-2014年共64年,武汉市年平均气温为16.7℃, 其中1951-1989年武汉气温为低温阶段,仅3年气温在多年平均气温以上,其余均偏低;1990-2009为高温阶段,仅2年气温在多年平均气温以下,其余均偏高;2010-2014年气温有明显的降低,波动起伏明显。总的来看, 近64年以来气温变化情况为1989年以前为相对低温时段,1990年到2009年为相对高温时段,目前武汉市处于气温波动偏低时段。
我们了解到造成武汉市热岛效应的原因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水资源丰富,空气中湿度比较大,热岛效应最明显的时候是在深夜。我们还了解到武汉市的气温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所以最近两年夏季温度不算特别高。对于武汉市的高温情况,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去年提出的要在武汉市修建六个通道,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和雾霾状况。
我们无法也不能阻止城市化进程,但是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想想如何在保证城市化进程时,依然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