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共青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委员会!
数学与物理学院

主题团日风采|121221 团支部开展“赏月登高:双节里的文化自觉”主题团日活动

发布人:托乎尼亚孜·吐尼亚孜发表时间:2025-11-07点击:

2025 10 23 日,121221 团支部在学院活动室开展 赏月登高:双节里的文化自觉主题团日活动。活动伊始,主持人李德鑫 从节日看见文化使命为引,带领支部成员跳出 吃月饼、爬高山的浅层认知,开启一场串联中秋、重阳双节历史脉络、文化基因与现代传承的精神探索之旅,现场氛围庄重而热烈,同学们专注投入,在文化溯源与思想碰撞中深化对文化自信的理解。

1 团会开始

一、数据叩问唤醒文化使命意识

活动开篇,主持人李德鑫援引新华网《Z 世代节日观调查》数据,直击青年群体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断层:61% 的青年认为中秋仅意味着 假期 + 月饼55% 的青年将重阳简单等同于 老人节传统节 = 社交空档期”“洋节似乎更有仪式感等弹幕里的真实声音,更引发在场同学的共鸣与反思。

文化出海谁来出?自信底气从哪来?随着核心问题的抛出,支部成员纷纷陷入思考,活动就此打破 节日 = 放假的固有印象,唤醒大家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知,为整场活动奠定深刻的思想基调。

2 团支书提出问题引发团支部成员思考

二、溯源双节厘清千年文化脉络

双节生成简史环节,主持人李德鑫以历史时间为轴,带领同学们回溯中秋与重阳的演变历程,感受传统节日的层累价值。 

中秋:从祭月到团圆的意象沉淀:从《周礼》记载的 秋分夕月皇家礼制,到汉魏贵族玩月、唐宋市民宴赏的世俗化转变,再到明清 祭月 + 团圆双重内涵的定型;而苏轼《水调歌头》的千古名句,更将 月亮思亲深度绑定,奠定了今日中秋的情感内核。

重阳:从星象到敬老的精神升华:起源于《夏小正》的星象观测,结合《易经》九九归一、阳极必变的哲学思想;汉代以 祓禊登高驱邪避灾,唐代因 菊花酒诗潮增添文人气息,明清则融入 敬老礼俗,让重阳的内涵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

清晰的脉络梳理,让支部成员深刻认识到:传统节日并非一成不变的 老规矩,而是承载着民族记忆的 活化石

3 团员们理清千年文化脉络

三、解码符号探寻传统活态传承

圆月与登高,不仅是节俗符号,更是藏着中华文化基因的密码。符号解码活态赓续环节,同学们通过案例分析,看见传统与现代的精彩碰撞。 

圆月:跨文化传播的情感桥梁:学习强国 中秋文化海外传播专题展示的案例令人振奋 —— 纽约帝国大厦点亮 中国月、巴黎举办中秋音乐诗会,对比西方 月亮 狼人的叙事,中国 月亮 思念 团圆的情感符号,展现出独特的跨文化对话优势。

 登高:从风骨到奋斗的精神传承:《晋书》中孟嘉 落帽的典故、陶潜 白衣送酒的故事,彰显古代文人的精神风骨;而当代高校 重阳登山赛科研尖兵攀登珠峰的报道,则让 登高向上的内涵转化为学业进取、创新实践的动力。

科技与经济:传统的现代表达:嫦娥五号月面取壤、玉兔号月球车的传说化命名,让 中秋探月成为科技浪漫的新载体;茱萸演化出的中药香囊、菊花酒衍生的低糖康养饮品,更对接银发经济需求 —— 浙江高校团队开发 茱萸防流感喷雾获专利的案例,让同学们看到古俗转化为社会价值的可能。


4 班主任汪垒带领团员探寻传统与现实的精彩碰撞

四、共话担当明确文化行动路径

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活动引用《习近平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摘编》中的重要论述,结合党的二十大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要求,引导支部成员思考青年的角色定位。

讨论中,大家达成共识:青年应成为 三重身份的践行者 —— 文化出海前行者,懂差异、会翻译,搭建跨文化桥梁;做 文化自信践行者,守根脉、敢创新,让传统焕发生机;做 中华文化传播者,会用网、懂叙事,讲好中国节日故事。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 中秋双语 vlog 挑战”“重阳公益短视频两项实践任务,鼓励同学们从 知节走向 传节,让文化自信落地为具体行动。

5 团员讨论如何成为“三重身份”的践行者

此次主题团日活动,以数据唤醒意识、以历史筑牢根基、以案例打开思路、以行动明确方向,让中秋与重阳的文化内涵真正走进青年心中。121221 团支部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把对双节的理解转化为文化传播的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青春之力守护文化根脉,以自信之姿弘扬中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