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纪平)众所周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组织属性和组织责任,这是由高校共青团的职能定位和空间场域所决定的。一方面,高校共青团始终高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和青年前列,引领青年思想、把握青年脉搏、传播主流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职责,“共青团要做好青年思想引导工作、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组织是依托高等院校而存在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高校与共青团的关系就是“母—子”关系,这就决定了高校共青团必须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这一中心任务,助推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向青年化、生活化、实践化的话语体系转型。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可以概之为个体理性回归与集体智慧彰显。文化现代性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主题和根本动力,“文化的现代因素,是指反映当前时代性、体现时代精神、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时代潮流等文化特性的因素”,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和新兴企业主的大量涌现,生成于经济利益最大化社会土壤之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大肆兴起并蔓延甚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趁虚而入。在此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组织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体系的第一次剧烈震动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甚至在局部发生了以游行、示威、抗议等形式的青年集体反抗行为,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系统产生剧烈冲击和震动。
政治哲学认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共同体,总是有着明确稳定的政体和作为政治延伸的权力文化网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执政兴国的根本准则和国家权力文化的主旨——“四项基本原则”得到再次确立和明确重申。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当前要突出抓好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把先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此后,高校共青团文化建设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和成熟,高校青年文化生活、文化生态和文化空间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职能得以持续巩固和加强,高校共青团的组织色彩逐渐由“政治当家”回归“青年本色”,高校共青团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活力得到充分维护和释放,高校共青团的工作重心也逐渐由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政治动员转向“更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为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开辟更多的途径,创造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青年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社会角色认同感的增强使“90后”青年成为文化空间的构建者和评判者。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介入改变了“90后”青年的文化选择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虚拟社会的任何角落对他人品头论足、对社会针砭时弊、对政府建言献策。“网络及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传递、简化了信息路径,青年组织开始趋向于虚拟化”,青年文化也在虚拟与现实的羁绊中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文化现代性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此,尤为重要的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文化现代性进程中彰显了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使命担当。首先,高校共青团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如前所述,高校共青团的职能定位与空间场域决定了高校共青团组织要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的政治责任,对当代中国而言,就是增强广大团员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认知,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次,中国青年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先锋队,高校共青团具有联系青年、服务青年的比较优势。尽管党委和政府已经承担了文化建设的主要职能,但是,青年的情感需求和文化需求还需要紧紧依*青年组织来解决。高校共青团可以根据青年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普遍需求弹性地、创意地开展各项工作。最后,高校共青团具有独特的思想育人功能,它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同时也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课堂。